“坐标定位、管网分布、周边配套全透明,选厂房、挑地块就像网购。”深圳齐一科技项目负责人黄泽锐在“惠阳商馆”平台上轻点“报名拿地”,三个月后,企业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眼下正进行厂房设计。“从报名到摘牌再到办证全程有帮办团队领路。每个环节都有系统自动推送指引乐众盈,就像有位‘数字管家’随时待命。”
这份“丝滑”体验,得益于惠州惠阳区今年2月上线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惠阳商馆”。该平台整合“招商超市”“惠商管家”“助商帮手”三大模块,在全省率先打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重塑对企服务生态。
目前乐众盈该平台已上新23.7万平方米地块,86.8万平方米厂房,为33宗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其“商事主体登记智慧审批系统”,受理市场主体住所信息验证核实申请2250笔,5天内办结率达94.45%,让企业办事从“跑部门”变为“指尖办”。
集成式改革实现“系统带着人跑”
办事流程优化的背后,是政务服务流程的重塑。
黄泽锐在“惠阳商馆”报名后,平台自动生成信息流,启动“1+1+1+N”服务机制——1名首席服务官统筹,1名企服管家对接,1名帮办跑腿跟进,N个部门协同。
惠阳区政数局的朱伟成收到企业需求,成为项目的专职“跑腿管家”。“过去企业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系统派单,帮办团队提供一站式帮办代办服务。”朱伟成打开“惠阳商馆”工作台展示:一条时间轴清晰地展现办事进度条,未完成事项用标黄字体加粗。
企业从设立登记到工程竣验的全过程,涉及32个部门、78个事项、352项材料清单,“我们去年花了3个月梳理优化审批流程,形成一整套明晰、规范的办事指引嵌入商馆系统。”朱伟成说。
目前,“惠阳商馆”已实现落户、土地摘牌、规划报建、施工报建、动工建设、竣工投产、生产经营、供需对接等全流程线上服务,通过一站式对接设计,项目落地过程实现了“系统带着人跑”。
“项目一进来,我们就立刻编制项目推动计划表,逐一梳理需要办理的事项,一些能同步进行的事项,采用并联办理的方式提高效率。”该平台项目负责人黄家祺介绍,目前,企业从取得施工许可证到竣工验收,原则上可以在18个月内完成。
“这种系统集成式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了长期存在的行政和数据壁垒。”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分析道,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企业经营等环节往往分散在不同部门,形成服务断层,而惠阳通过“惠阳商馆”平台,实现从企业落地选址到生产经营的全周期闭环服务。
他认为,这实现了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跃迁——从传统“引企业落户”的单一目标,升级为构建“有为且有效”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层探索
更大的突破在区域协同。
“地方发展的主要痛点就是有形的、无形的壁垒,阻碍要素流动。”林辉煌指出,惠阳的破题之道是主动对接外地政府,以“跨域通办”等创新将区域隔阂转化为协作通道,为破除要素流动梗阻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在惠阳区政务大厅,一位外资企业负责人正在办理深圳总部资质认证。“跨域通办”窗口启动协同机制后,深圳审批部门在线同步审核,企业省去两地奔波,耗时压缩三分之二。
目前,工商登记、税务办理、资质审批等企业经营事项皆无需异地奔波即可办结,惠阳“跨域通办”已拓展至217个事项。
从“碎片服务”到“整体政府”,集成系统的作用尤为凸显。
在广东数字政府研究院院长余坦看来,惠阳这种路径探索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启示意义。他说:“惠阳的实践证明数字技术能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有效工具,利用在线服务实现跨域通办,正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效基层探索。”
如今,这个平台仍在进化,继续上新N个服务专题。5月底小程序与“商事主体登记智慧审批系统”上线。通过系统,经营电商的李学英,提交资料两天后就拿到新执照。“以前要多窗口排队,现在家就搞定。”
未来,“惠阳商馆”将主动推送政策申报信息,避免企业错过申报期;还将整合就业驿站资源增设招工栏目,打通企业与人才匹配渠道……“我们不要昙花一现的创新,要打造持续生长的服务生态。”惠阳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叶健平说。
从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到跨域通办打破行政边界,惠阳的实践以系统思维整合服务链条,用数字技术穿透区域壁垒,靠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流动,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集成式”解决方案。
南方+记者 唐亚冰 蓝单乐众盈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