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对口援疆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这个问题,新疆各族群众最有发言权:是家门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是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是援疆医生妙手回春的温暖守护,是援疆教师点燃的知识火种,更是粤新两地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指出,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今年7月,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久久为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贡献。
天山南麓,广东援疆的印记处处可见: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拔地而起,带来岭南特色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粤伽新梅产业园中果香四溢,带动农户增收;喀什技师学院里,粤菜师傅课堂笑声朗朗……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广东援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2025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自2023年4月进疆以来,广东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紧紧围绕“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援疆三问”持续思考,紧扣“进疆有目标、在疆有作为、离疆有成果”的“援疆三答”重点发力,在产业、民生、智力援疆以及文化润疆、民族“三交”等领域持续发力,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党建引领援疆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答卷。
把准“定盘星”,在提高站位中坚定“援疆使命”
援疆工作纷繁复杂,党的领导是稳舵定向的定盘星。
2023年7月,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喀什考察对接对口援疆工作。省委书记黄坤明提到,广东要在对口援疆工作上做得更实更好,坚决完成好总书记、党中央交给的重大政治任务。这既是对援疆工作的政治定位,也是对全体援疆干部人才的使命召唤。
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广东援疆前指”)临时党委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障。
2023年4月进疆伊始,广东援疆干部人才迅速构建起“临时党委-党(总)支部-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14个临时党组织如红色堡垒,扎根于产业、医疗、教育等各条战线,真正做到了“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集阅览、借阅、活动、休闲于一体,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喀什市共同建成。《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陈健鹏 摄
以党建强队伍,以思想聚合力。临时党委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红棉讲堂”……两年多来,60余次专题学习会、480余场次支部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援疆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组织建设同样亮点频现。30余项制度构建起队伍管理的“四梁八柱”明珠国际,14个临时党组织实现对干部人才全覆盖,“网格化”管理让每名队员都能找到组织归属。
“援疆是难得的历练!党员就要啃最硬的骨头!”这是援疆干部们的共同心声。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共产党员的担当更加凸显。西克尔镇灾后重建、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建设、白内障“光明行动”等民生工程,处处闪耀着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粤菜师傅”“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等品牌项目,更是实现了“惠民生”与“聚民心”的有机统一。
广东医科大学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合作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陈健鹏 摄
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广东援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产业援疆打破地域界限,吸引粤企投资超400亿元;“粤新光明行”让3000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总面积超3800平方米的11个校园声像图书室建成使用;文化润疆推动英歌舞、龙舟等岭南非遗扎根西域;民族“三交”促成超30万封书信往来,粤疆青少年的心紧紧相连……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党建引领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激活“动力源”,在服务大局中扛起“广东担当”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活这个棋眼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擘画新疆工作时,始终把南疆发展摆在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特殊重要位置,就做好南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在解决南疆突出问题上聚焦发力,巩固拓展南疆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喀什地区是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广东援疆力量的支持下,这个“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南疆明珠”,正阔步踏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步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广东援疆聚焦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长效机制,为南疆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广东援疆的推动下,伽师新梅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陈健鹏 摄
产业协作机制,畅通经济循环。广东援疆以“粤企兴疆”为抓手,建立“粤企考察+项目对接+跟踪服务”全链条机制,超100家粤企赴喀考察,新增投资额超过400亿元。
“疆品南下”与“粤品北上”的双向贸易通道愈发畅通。7月6日,“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2025年图木舒克市特色优势产品(唐王古瓜)推介活动在三师五十一团启幕,“唐王古瓜”成为连接岭南与西域的甜蜜纽带。目前,新疆哈密瓜、红枣、核桃等优质农产品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广东市场,双向贸易额超过百亿元。
人才交流机制明珠国际,激发内生动力。广东构建起“组团式”帮扶与柔性引才相结合的人才交流机制,医疗、教育、援疆三支干部人才队伍不断提质增效。“广东名医进疆工程”等项目扎实推进,27批次75位资深专家来喀开展高难度手术带教,前沿医学技术在喀什落地生根;“粤教名师讲名课”“云端课堂”等让17.2万人次两地师生同上一堂课,400多对“师徒结对”为喀什培养本土教师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架起“连心桥”,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凝聚人心
漫步在喀什古城的街巷,一阵熟悉的鼓点声传来。寻声望去,一群维吾尔族少年正随着英歌舞的节奏欢快起舞。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喀什已不鲜见。
两年多来,广东援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让各族群众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增进认同、凝聚共识。
在广东援疆支持下,伽师构建“三位一体”紫砂产业扶持机制,谱写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新篇章。《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陈健鹏 摄
伽师县第四中学学生阿布都拉·木萨江的课余时光,常与舞狮相伴,在去年喀什地区首届龙狮竞赛中,他所在的队伍勇夺桂冠;作为学校英歌舞队队长,疏附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阿卜杜赛麦提·吾斯曼格外自豪,在一次表演后,他感叹道“这是我第一次得到那么多掌声”……广东创新推出“龙腾狮跃耀南疆”文化品牌,将英歌舞、粤剧、潮剧等岭南非遗首次引入新疆,600多个传统文化课堂如繁星点缀喀什大地。
此外,广东援疆还以“民族团结 粤新同行”为品牌,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交融机制。在交流主体上,推动干部双向挂职、青少年手拉手、基层群众互访、港澳人员交流。去年暑假,广州的小学生收到了喀什笔友的来信,这样的书信往来已超过30万封。足球场上,“喀什杯”中亚五国青少年足球赛激战正酣,各族少年在竞技中结下友谊。
交通的便利更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如今广州、深圳、香港至喀什直飞航线,“粤新号”援疆旅游专列和包机已经开通,“早上喝早茶,晚上吃烤馕”成了现实。
在孩子们共舞狮头的欢笑里,在邻里共读经典的交流中,在群众共赏演出的掌声间,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正在愈发枝繁叶茂。
提振“精气神”,在赤诚奉献中彰显铁军担当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深夜时分,援疆医生手术室的灯光常常最后熄灭。从创建65个“名医工作室”,到推动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89.2%,援疆医生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援疆不是一阵子,是一辈子的牵挂”的誓言。
在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工地,广州选派的援疆教师正顶着烈日检查施工进度。“一定要让孩子们新学期用上新教室!”这所投资2.55亿元的学校,建成后将成为喀什地区设施最先进的示范校之一。8月25日,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正式揭牌,首批新生820人已顺利入读。
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声像图书室。广东援疆 供图
这样的故事,在广东援疆队伍中比比皆是。
1600余名援疆干部人才背后,是广东援疆打造的“严管+厚爱”体系。广东援疆创新“四谈”机制,通过进疆前谈初心、在疆谈担当、遇困谈方法、离疆谈收获,确保队伍思想统一。制定干部人才“五条禁令”,建立每日行程报备制度,设立“一人一档”成长体系,年度援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位援疆干部人才,千斤重担人人挑。两多年来,188人被评为“最美医生”“最美教师”等,而更多的援疆人正默默奋战在机关、企业、手术台、讲台和田间地头。
在广东援疆工作队的帮助下,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四团十八连新建卫生室投入使用。《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陈健鹏 摄
“我们带走的是一生难忘的回忆,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印记。”一位援疆教师说。
天山见证初心,党旗指引征程。站在新起点,广东援疆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绚丽绽放,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更大力量!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许俊仟
【本文责编】蒋玉 陈健鹏
【频道编辑】陈地杰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蒋玉
【实习生】徐鸣凯 丁陆薇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