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背景
9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要坚持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以高质量发展降低资源环境代价。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期盼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巩固拓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成效。
要坚持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相结合,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细化完善配套制度,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聚焦·专家
李宏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9月1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作出上述回应。
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5策略,听取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李宏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美丽中国建设既需要把握“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也要在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寻找破题之道。
01
如何理解“长期性、系统性”?
“美丽中国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其‘长期性’的核心逻辑,在于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工作重点,形成循序渐进的推进路径。”谈及这一任务的“长期性”,李宏伟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转型期——“十四五”时期,我国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美丽中国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加快建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三个关键阶段的目标:“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体现了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的战略部署。”李宏伟说。
在“系统性”层面,李宏伟认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首先,需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此外,构建“1+1+N”实施体系,即通过《意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和分领域行动方案协同推进,形成顶层设计先行、地方实践跟进、政策制度保障的系统推进格局。
同时,李宏伟强调系统性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聚焦群众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也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
02
跨区域协同治理面临哪些难点?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跨区域协同治理。当前,打破区域行政壁垒、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布局,已成为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李宏伟表示,目前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成渝地区到南四湖流域,各地已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展现出制度协同、产业联动、生态共治的良好态势。
她举例,京津冀三地通过深化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打造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等举措,推动了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
李宏伟也坦言,当前跨区域协同治理仍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需在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其一,推动补偿制度扩面提质。虽然《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已于2024年6月1日正式施行,但跨省大气、碳汇、海洋补偿等领域,仍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建议尽快发布配套指南。
其二,实现标准、数据、执法“三统一”。当前,区域间监测方法、处罚裁量、设备认证仍不一致,应依托国家数据平台,统一排放标准包和电子文书,推广异地执法证据互认,打通“最后一公里”。
其三,实现产业利益共享。目前,上游生态保护地区难以分享下游产业发展的收益。建议按照协商确定的比例对GDP、能耗、税收进行分成,并共同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链,使生态保护者切实从中受益。
03
制度与科技如何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细化完善配套制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谈及制度建设,李宏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出台了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
但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关键期,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基础制度。
在生态分区管控方面,需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等。
在环保督察方面,需推动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需推动生态补偿法治化、标准化、常态化,同时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交易、变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通道。
李宏伟还强调,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在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取得长足进展,但面对“双碳”目标、新污染物治理、区域协同治理等新要求,仍面临一些瓶颈和挑战,例如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精度不足、传统生态修复技术针对性不强、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空前突出等。
针对这些瓶颈,李宏伟认为,未来需在数据监测、数字化共享、数字化处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度融合,提升环境监测的精准度和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数据监测方面,需构建覆盖全国、实时动态的生态环境智能感知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站等多源数据,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的全方位、高精度监控。
数字化共享方面,应打通部门间、区域间数据壁垒,推动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统一归集、共享交换和开放应用,提升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
数字化处理方面,需强化人工智能在污染溯源、预警预测、治理方案优化中的深度应用,构建智慧化环境治理体系,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5策略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