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融配资
受访者供图
江门,这座有“天然摄影棚”之称的侨乡城市,正悄然完成一次文化产业的跃迁:从影视取景地迈向“全产业链梦工场”。
7月23日,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在启明里正式启用,并同步启动全新升级的中国侨都(江门)光影展及“拍在江门”侨乡文化光影周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平台落地的行政动作,更是一次文化生态重构的产业升级。江门,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记者带着疑问走访江门有关部门。
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杨兴乐摄
从“天然摄影棚”走来
一座城市的光影记忆
江门的影视缘起,几乎与中国电影发展史同步。从黎民伟、胡蝶、黄宗霑等五邑籍电影人的国际声誉,到《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狂飙》等影视剧中的取景地频频出圈,江门“天然摄影棚”的美誉由来已久。据统计,近三年已有超百部影视剧在江门取景拍摄,仅过去一年就有30多个剧组在此开启拍摄之旅。
这背后是江门丰富的场景资源支撑:开平碉楼、古劳水乡、长堤骑楼街、恩平温泉、新会葵林等,串联起一幅具有岭南侨乡气质的电影布景地图。市民熟悉的百年侨村启明里、台山梅家大院、赤坎古镇等,因影视剧热播而成为全国知名打卡地。《一代宗师》带火赤坎,《狂飙》让梅家大院成了网络热词,这些都印证了江门的独特影像魅力。
但江门的目标远不止“背景板”。“坐拥资源富矿双融配资,江门的影视雄心从来不局限于一座‘天然影棚’。”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真正的‘影视梦工场’。”
受访者供图
一站式协拍服务+数字化平台
构筑“影视梦工场”骨架
转型的关键,在于服务体系的革新。2025年,江门正式成立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并推出“光影江门”小程序,建立起“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站式”的协拍服务系统,实现从选景、审批到配套的一键办理,全流程“8小时极速响应”。
这一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办事入口,更是一个内容生态聚合点:它具备城市影视微缩馆功能,集中展示基地影棚、人文景点、自然风貌等场景资源;具备国际交流节点功能,通过微短剧出海与中外合拍,讲好“侨乡故事”;同时设有侨乡影视发展史展区、影视拍摄体验区、经典影视作品展示区,为剧组提供沉浸式选景与互动体验。
平台还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服务体系:一是政策集成窗口,发布“江门影视政策28条”;二是光影文化展厅,展示“侨乡星光谱”“天然摄影棚”等主题展区;三是产业活动平台,承办“拍在江门”光影周、侨文化电影周等品牌活动;四是专业服务中枢,搭建“1+7+N”全域影视服务网络。
正如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的成立,不仅是江门影视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广东省影视协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门日报郭永乐摄
以侨乡文化为引擎
推动影视作品“走出去”
江门的影视梦工场,还承载着文化传播的更大使命——让中国故事从侨乡出发,走向世界。作为中国著名的“明星之乡”和侨乡重地,江门拥有百余位祖籍五邑的港澳及国际知名电影人,如黎民伟、刘德华、梁朝伟、黄宗霑等,也因此奠定了江门深厚的国际文化基础。
从2018年开始,江门就布局影视出海路径,陆续推动《故园飘梦》《神秘的家书》等本地原创华侨题材电影进入海外院线与国际展映,同时成立广东首个网络文学创作基地,推动“网文+微短剧”孵化平台建设,为海外市场定制传播内容。
在这次光影周活动中,江门还聘请一批影视协会、影视基地、影视公司代表担任“江门影视资源推荐官”,以影视为媒,推动“江门拍”文化IP向更多城市、更多国家延伸。
更重要的是,江门没有将影视服务仅仅看作产业招商,而是将其上升为文化战略:“影视作品不仅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更是融合内容、艺术、科技等为一体的时代记录。”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影视服务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架设一座‘联通世界的银幕之桥’,是侨乡平视世界的文化交融共生体。”
在江门,既能看到过去的银幕记忆,也能触摸到未来的影像奇迹。这座岭南古城,正以新的姿态,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湾区封面”。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影子
【通讯员】王丽丽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陈地杰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